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浏览文章
倡导创新文化 迸发创造智慧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26日   【字体: 】   浏览数:

  创新文化是一切创新创造的精神源泉,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基。一切创新活动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支撑和引领。

  “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抒发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昂扬斗志。对创新文化的高度关注和着力倡导,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不竭动力。代表委员们表示,中国要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应当把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来,要在全社会倡导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理念,全方位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倡导创新文化 推动产业发展

  “过去5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领域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副市长方光华表示,创新正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塑造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和中国形象。中国进入新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的创新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

  创新离不开文化的熏陶。方光华表示,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正确、正能量大,同时要善于从本民族思想传统中汲取力量,并对其他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这方面有安排,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希望以后更加重视厚植创新文化,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当代文化创新探索,以及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使民族创造力争相迸发,不断书写民族复兴的精彩华章。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看来,倡导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更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创新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倡导创新文化,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从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高度来认识,从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谢国明表示,在创新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文化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知识产权成为财富的最大源泉。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对内倡导创新文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营商环境,对外讲好知识产权故事、传播知识产权价值,是树立良好国家形象、传播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工作。

  作为来自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更是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着深刻的感触。“放眼全球,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通过创新来获得发展新动力。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是国家兴旺的核心动力,而设计力则是创新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以创新为导向推动设计业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答记者问时,雷军提出,要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就要努力打造具有世界级声誉的中国品牌,而知识产权密集度极高的设计力则是全球领先品牌的共性;需要在全社会强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以创新设计引领制造业升级。

  营造良好氛围 建设创新中国

  创新创造催生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激励创新创造。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在欧洲国家的城市公园中、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历史人物的雕像,这其中既有豪情万丈的革命领袖、民族英雄,也有成绩斐然的科学家,可以身临其境地使人感受到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文化底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认为,这些公共雕塑在装点城市生活的同时,在全社会潜移默化地营造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这是倡导创新文化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的中国,高铁四通八达、桥梁飞架南北,“玉兔”奔月、“蛟龙”探海、“天眼”“悟空”傲视苍穹、“墨子”“北斗”遨游太空……在马一德看来,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成果是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的最好载体,“持续性地创新不仅仅在于科研硬件或制度软件,而是在于文化软实力——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文化环境是影响社会进步最深刻的因素,是科学家创造力最持久的内在源泉,是人类不断寻求超越的最持久动力。”马一德建议,在国家级创新园区设立中外杰出科学家的雕像,宣扬其生平事迹,让创新者的光荣与梦想永世流传,充分体现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文化导向;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有效宣传创新文化的科技场馆、虚拟体验场馆、影视作品播放平台,大力宣传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鼓励科技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等社会力量创办私人科普馆、博物馆、创业咖啡馆,推动科学基础设施向创客开放,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在创新过程中,既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既定模式可以遵循,犯错失败在所难免,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最大的风险。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达建文看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全社会需要对创新活动具有包容性和宽容性。

  “要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业创新的愿望得到鼓励、行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形成创业创新光荣的鲜明导向。” 达建文表示,只有催生富有理性、活力和创新意识的科学文化精神和创新氛围,才能实现蓬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成就常态化、规模化的科技创新。

  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承载了全国人民对创新文化的孜孜以求。相信通过全社会共同倡导创新文化的努力,必将激发全国人民强大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不断涌流的生动局面,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知识产权报 特派记者 孙迪 窦新颖)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返回首页 | 机构设置 | 政策法规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365大陆备用网址  冀ICP备15007900号
冀公网安备13040302001091号  网站标识码:1304000056